2023中国自动化大会于11月17-19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大会以“自主可控强实体 新质生产创未来”为主题,邀请了10余位院士和300余位长江杰青、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长、院长等学术精英与会,3000余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本领域专家、学者、学生等参会。开幕式期间,隆重举行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第二版)新书发布仪式。
该书由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我校郑南宁院士领衔编著、世界博彩公司排名
组织编写,主要基于我校多年来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设置了“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核心”、“人工智能核心”、“认知与神经科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等八大专业课程群,共包含34门课程,其中必修25门、选修9门(完成所需学分须选修其中5门),为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此外,还特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群,包括必修实验课4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书可为各类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构建宽口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引导示范,同时也为本科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学习提供指引。该书内容的实践始于2018年,成书于2019年夏,如今这本书构建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已经历了完整两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实践,它伴随着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每一步足迹,见证了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再版修订。该书第二版新增了“现代物理与人工智能”、“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 “先进自动驾驶技术与系统”和 “创新设计思维”等4门课程,取消了5门课程,更名了3门课程,内容重组与整合了3门课程,并对22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修订。此外,还调整了专业综合实验课的内容。
郑南宁教授强调,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着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犹如璀璨的繁星, 闪耀出一道道引人瞩目的创新之光。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真实场景,语言大模型为人们解答了无数复杂的问题,生成式AI创造了一幅又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现代物理学和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正在开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将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更多新的发现和创新。面对这些惊艳的进展,郑南宁教授及带领的团队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修订,以保持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使其课程设置跟上时代的进步。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可以有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时代性的课程设置,这无疑会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郑南宁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触动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由此迎来新的机遇和变革。适应"变",并秉承"不变",是人工智能教育所特有的探索和挑战。事实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是在“知识的变与不变”的学习过程中而成长起来。知识的"变"寓示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而"不变"则凝聚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科学精神。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极为关键的本科阶段,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精炼,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科交叉、相辅相成,内容设置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促使大家深刻思考:如何在“知识的变与不变”中,实现研究性的教、探究性的学、创新性的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单纯的教与学的角色,向着更高、更多元的创新价值链迈进,从而成为真正的“创新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才能在未来创新之路上找到我们自身的位置。
郑南宁教授说到:没有永恒不变的学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教育即成长,成长即变化。 真正的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热情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都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实现自我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保持科学研究的热情,终身学习,并引导学生洞悉事物变化的本质,将“知识的学习”与“动手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点燃学生创造的热情。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加丰富、更有意义地传递知识,更深刻地引导学生成长,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实现真正的发展。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第二版)适应当前人工智能的探索与挑战,坚守知识传授的变与不变,不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而且保持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该书的新书发布以及我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创新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央视《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也报道了该书的发布盛况。